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楊紅松:汽車滑板底盤技術方向及應用分析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
我是中國汽研的楊紅松,很高興今天能來到這里給大家做分享,今天分享的主題是《汽車滑板底盤技術分析》主要是聽主辦方說我們有很多會員來自于相關零部件和底盤廠商,所以今天給大家做這么一個介紹。
說到滑板底盤可能有的朋友們不是特別理解,它這里面就有點類似拿我們三電合在一起,我們可以認為是三合一或者五合一,把這些重要功能都核心在底盤里面去,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工作呢?滑板底盤有一些優勢:降低成本、使我們車輛開發得更快。這也是今后的趨勢,隨著智能化、電動化虛實,所以我們很多零部件企業在產品開發或者努力方向上面可以往這方面后面多思考一下。
主要內容分為幾塊:市場、技術、企業布局以及最后的個人思考。
首先我們看一下市場圖形,左邊的圖大家能看到它市場速度還是蠻快的,但是這個速度有一點就是像人為設計一樣,每年增速差不多,其實數據是來自于一個相關研究機構做的,這里面設想是很多底盤按照歐洲的思路,所以我們看到這里面提到的右上角圖,滑板底盤市場份額全球來看歐洲這邊比較多,因為在汽車設計里面我們提到的模塊化設計或者底盤化設計歐洲那邊可能走的更靠前一點,我們國家屬于最近幾年才開始涉足底盤思維。
再往下面看一下圖,大概就是所有的車輛里面滑板底盤中在乘用車領域可能是市場份額更高一點,這是當前市場的一個基本情況。
再看第二塊是技術角度,技術角度大概分為幾塊:
首先,底盤的趨勢。剛才也提到我們電池、電機、電控合在一起這可能是今后一個系統集成化的思路,這是一點。
第二,可能大家想到為什么企業會選擇這種方式,這里面提到有幾點,分體式開發能夠上下解耦,更便于提高開發速度,車身和底盤可以分開開發,這是一點。
第三,我們滑板底盤思維受限于很多技術支撐,其中很重要一塊就是線控技術,線控技術涉及到線控剎車、線控轉向等等,有助于我們滑板底盤技術的推進和實施。
這一頁主要說一下線控和輪邊電機,線控技術很重要,其中涉及兩塊:
1.線控制動。
2.線控轉向。
其中線控制動我們看到電信號速度遠快于傳統的機械信號,所以這里面很多高端車采用線控技術,能夠使我們剎車、轉向速度更快,尤其在現在一些自動駕駛的車輛里面可能這種技術會更容易選擇。這是線控。
第二塊就是輪邊電機,還有另外一種技術是輪轂電機,這兩種輪轂電機可能會更先進一點,但是短期內由于成本、以后等等還不能落地,當前我們看到是輪邊電機,相當于把電機直接和我們的驅動輪子靠近在一起,這樣能夠使我們的控制更方便,同時使我們的傳遞更快一點,現在我們看到一些高端的越野車已經開始使用相關的技術,也就是說仰望的U8還有奔馳越野等等已經開始采用相關的以后。
最后給大家做一個對比,傳統的底盤和我們滑板底盤有什么差異?其中體現在幾個方面:開發周期、成本、相關零配比。
首先看開發成本能夠大大提高開發速度,能夠上下解耦,之前可能一款車型需要2-3年能夠開發出來,現在通過這種方式可能能壓縮到一年時間。
第二,成本,成本下降得蠻多的。
最后一個和供貨商之間的關系,之前零部件廠商特別分散,和主機廠談判過程中可能處于劣勢,通過滑板底盤方式由底盤集成商它相當于是話語權更重了、更大了,能夠和主機廠談判過程中有更多的主導權或者主動權。
下面說一下第三塊內容,產業布局。有哪些企業在布局滑板底盤相關以后的開發和推進工作,主要是供應商、電池企業和傳統的零部件巨頭。
首先看一下供應商,供應商主要來自于兩類:
1.國外供應商。
2.國內供應商。
其中國外的供應商我這里舉了兩個例子:
左上角圖,我們看到這家企業底盤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所有車型都是一樣的,我們看到它提到這種底盤用在什么地方呢?用在物流、安防車、零售車輛,我這里粗略自己做了一個思考,這種車型其實更多偏向于使用功能,而對于成本可能控制更多,我下面畫了一個圖,我們當前共享單車無論是小藍車還是小黃車,好像設計、構造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有顏色不一樣,而更多的側重于運營成本。所以對于這一類客戶可能對于這種滑板底盤比較青睞的。
右邊這家企業也是國外企業,同一個底盤既生產皮卡可能還有SUV,這種車型在國內來說是不太合理的,我們SUV和皮卡底盤按道理應該是不一樣的,一個是相當于乘用車底盤,一個是商用車底盤,這樣一來它的底盤通用性,便于替換性。
剛才說的是國外,現在我們再看一下國內,國內有兩家企業,我挑了兩家:
1.悠跑科技。2021年總部在合肥,開發了相關滑板底盤,同時它和上一家企業類似,它的各種車型底盤基本上相同,我左邊畫了一個圖,俄羅斯套娃,這種底盤的方式對于各種類型的車輛都選了同一個底盤,其實這相當于說能夠大大節省它的開發成本,但是如果對于一部分企業和客戶追求產品的差異性或者跟別人不一樣的特點,可能就選用這種底盤可能性比較弱。
2.蘇州科尼普。我前兩天在網上看了一下有三款滑板底盤,左邊這個企業悠跑目擊里面提到有幾家企業正在跟它談合作,也就是說會選用它的底盤,右邊這家企業還沒有看到相關報道,這是中國供應商角度兩個案例。
下面是電池企業,這個大家比較好理解了,電池企業除了做好電池開發同時,也想向上延伸,把自己的產業鏈蛋糕做大,所以我們首先看一下寧德,寧德依托于自己在電池領域技術和行業影響力、號召力,已經在開始有所動作,然后我們看到今年6月份北汽和寧德已經在開始滑板底盤共同開發。
上面是哪吒,哪吒一款最新車型將會采用寧德滑板底盤。
最上面是深圳地上鐵物流公司,物流公司選擇滑板底盤作為它很重要的選擇,這里面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主要是三方面:物流企業、小企業、新勢力企業或者體量不大的企業可能會有這方面的考慮。
右邊是比亞迪,比亞迪之前做的電池很厲害,同時它的電機、電控水平也很高,它的3.0平臺在行業里面還是效果很不錯的,所以我們看到它和豐田合作,創維合作,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前兩年創維一款車型選擇的是比亞迪底盤,同時和比亞迪宋長得很像,但是它的價格偏高,所以后續效果不是特別好。
最后我寫了一句話,我們選用滑板底盤的企業如果想合作的話,最好是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在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可能彼此之間才能夠長久。
第三部分是傳統零部件巨頭,我舉了博世和本特勒,兩家公司在傳統領域很厲害的,在相關部件設計等,但是我們可以看一下圖,圖里面除了車身和內飾沒有,其他的基本上就是具備整車功能。現在傳統的零部件巨頭除了博世還有很多其他企業,因為平常我這兒接觸比較多,很多都在傳統那一塊做不下去了開始轉型,轉型新能源這種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大概是這樣的思維。
最后是自己的思考,這里面有幾點供大家參考:
首先,優勢。優勢分析這里面是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然后就是滑板底盤設計相對于傳統的設計能夠低到15%-20%,但是這里面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首款底盤設計成本會高一點,但是第二款、第三款隨著迭代來說,成本會降低很快。
第二,車身的空間相對于傳統的底盤來說它還是有可圈可點的,這是第二點。
第三,市場的情況,市場情況我這里分為了兩類:
1.科技公司。科技公司可能更多擅長點在于它后端智能化以及自動駕駛的相關開發,而對于這種相對于說重資產投入的底盤,它可能覺得不是特別重要,所以這類企業會有這方面合作。
2.平臺類公司。比如說阿里、京東搞出租車的公司,它可能也會選擇這類滑板底盤,這是相對于優勢和使用供貨商。
優勢對立的就是挑戰,挑戰這里提到電芯一致性,滑板底盤把電池封裝在底盤里面,電芯是否能夠做到一致性,這里面對于我們控制和算法提出了很多要求,這是一大挑戰。
第二就是傳統車企考慮,剛才提到對于一些我們傳統的很多整車企業應該不會選擇這種方式,因為底盤它是主機廠的一大核心要點,同時也是利潤比較高的一塊,而對于那種體量比較小的或者新入局者有可能選的方式。
最后做一個小結
滑板底盤和底盤其實概念是不太一樣的,剛才我也提到了滑板底盤或者智能底盤,對于底盤其實在我們汽車準入里面有一個概念,就是底盤廠商是相對于汽車生產很重要的生產資質,對于新形式方式,大家可以認為它是大型零部件,下面我寫了幾點小結論:
1.滑板底盤很重要,它可以模塊化、開發快、低成本。大型企業可能會選擇單干,不一定選擇直接采購你的,這是相對于大企業。
2.對于整合能力比較強的昂貴提到電池或者其他的零部件廠商類似博世,有可能也會來分一杯羹。
3.沒有新優勢,純湊熱點,底盤供應商,沒有太多機會。
4.部分小規模企業,剛才提到新勢力、物流配送、平臺類企業、體量比較小的,他們可能會放棄底盤的主導權,會參與引來。
這是以上這幾塊。
最后做個小廣告,我們有很多零部件企業有很多好技術,這些好技術在主機廠或者我們中國汽研可以給大家做技術測試,給大家做一個技術背書,便于我們能夠打入到我們想要的供應商那里去。最后就是我們平常做的工作,包括海外政策和中國相關政策研究,大家有什么問題后續也可以和我聯系。
非常感謝,謝謝!
(本文為速記整理)